| | 上架时间:2010-10-26 | 商品点击数:1459 | 作者:夏宽云 | 图书书号/ISBN:7-5429-0705-0 | 出版日期:1999-9-1 | 开本:32开 | 图书装订:平装 | 版次:1 | 印次:1 | | | | |
自产业革命以来,成本管理似乎就成了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人们从利润=收入-成本的简单公式中就能明白降低成本等于增加利润的道理。然而如何进行成本管理却经历了两个多世纪漫长的探索。每一个时期的成本管理方法都是一定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反映,其内在动力是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社会需求经历了一个由生产什么就消费什么的卖方市场向消费什么就生产什么的买方市场直至差异化市场发展的过程。当市场需求大量存在时,企业管理的重心是如何提高产量,成本管理并不是企业管理的重点。这个时期的成本管理主要集中于改进加工技术,提高熟练程度以增加产量,获得盈利。这就导致了企业主不惜采用一切手段通过提高产量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如让工人在恶劣的工作条件下生产(良好的工作环境需要更多的投资);绝对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即马克思所说的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苛扣工资或雇佣童工以减少工资费用。这也可以看作是成本管理的原始形式。然而这些原始的降低成本的手段引起了工人的反抗。消极怠工导致效率低下,罢工导致停产损失,工会运动的兴起都使得这些手段难以奏效,使得企业主开始寻求其他成本管理的手段。
电动机的发明导致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生产进一步集中,机器大工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使得企业有可能大量生产社会需要的产品。同时,市场环境也由卖方导向的市场向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市场转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化,单纯依靠增加产量已不能保证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使得成本的竞争成为企业的主要竞争武器,因此成本管理开始受到重视。这一时期的成本降低的途径主要是围绕怎样降低生产要素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泰勒的科学管理某种程度上就体现了这种意图。通过时间分析与动作研究,使得工人的操作规范化,既减少了浪费又提高了效率。与此同时,人们也看到了规模经济在降低成本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集约化的经营代替了粗放式的经营。生产的集中导致的垄断也成为一种降低成本、垄断市场、获取超额利润的形式。20世纪30年代,“福特制”开始受到推崇。以流水线生产取代单台的机器的零散加工,不仅使产量大为增加,也使单位成本降低。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企业进一步集中,跨国公司大量涌现,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生产经营日趋复杂,市场需求更趋多样化。由于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大量转移到民用产品上去,新产品层出不穷,产品更新换代加快,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人们也认识到产品的竞争就是成本的竞争,质量的竞争。通过技术进步改进制造技术、加工工艺,使用新材料,以及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都成为企业用于降低成本的手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电子技术运用于产业形成了高度电脑化和自动化的生产,形成了所谓的新制造环境。这时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必须配合以现代化的管理技术,一些适应新制造环境的管理技术与方法也应运而生。
生产技术与管理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使得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快,影响经济环境的因素进一步增加,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也随之增多。如果企业仍然把眼光停留在企业内部,着眼于企业的内部寻求成本的降低,势必会因此忽视外部的机遇与挑战。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培育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以适应企业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企业的成本管理也应该与企业的战略相配合,把企业的成本管理融入整个行业的价值链中,从内外两方面入手来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因而形成了战略成本管理观念。
处于新旧体制交替时期的我国企业几乎汇集了产业革命开始以来从手工作坊似的个体企业到现代化的机器大工业的所有企业形式,而成本管理的模式也几乎包括了从原始的成本管理(苛扣工资、延长劳动时间等)到目前一些高新技术企业的先进的成本管理模式。因此我国企业亟需引入先进的成本管理的观念与技术。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正进入关键时期。同时,由于前几年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影响,货币贬值后的东南亚国家的产品使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减弱,对我国外贸出口构成了较大的威胁。我国企业更需要探索从创造竞争优势的角度管理成本的新方法与新思路。本书的意图正在于此。
本书由夏宽云主持编著,喻立勇、李蓉、金涛分别为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章初稿的资料搜集及编写做了大量工作。最后由夏宽云总纂,林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