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友情链接: |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 立信会计用品有限公司网店 | 京东网店 | 天猫网店 | 内网系统 |
8.6并购的动因理论分析 | ||
| ||
企业发起并购的动因各有不同,理论界对此有着许多不同的观点,国内外学者试图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揭示企业进行并购背后的真正动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派别: 一、效率理论 效率理论认为,并购活动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并购后企业集团整体经营效率会得到大幅提高,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双赢的局面。 1.协同效应理论 协同效应是指并购双方通过合并使得两家企业的资源相互融合使用,整体盈利能力高于原先两家企业各自的盈利能力之和,即1+1>2。协同效应理论认为企业并购的动因主要是为了通过并购达到双方资源的共享以及能力和知识的转移来获取协同效应。协同效应理论可分为经营协同效应理论、财务协同效应理论和管理协同效应理论三个方面。 (1)经营协同效应 经营协同效应认为企业可以通过横向、纵向或混合并购来提高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率。该理论是假定行业中存在着规模经济,而在企业实施并购之前,企业的经营活动水平尚未达到规模经济的潜在要求。随着并购后企业资产经营规模的增大,由于某些固定生产费用的不可分性,分摊费用的产品数量越多,单位产品成本就越低,即所谓的“规模经济”。同时合并后的企业可以避免相关的联络费用和各种形式的交易费用,使得并购双方在并购之后获得节约成本的效应。另外,并购双方还可以共享生产和研发方面的资源,进行优势互补。例如:三一重工收购全球混凝土机械巨头德国普茨迈斯特公司,三一不断拓展的全球分销网络为普茨迈斯特提供了显著的竞争优势,为其增长前景提供了保障;同时,三一将获得技术领先的“德国制造”产品及创新,丰富了产品组合的同时也将获得海外强大的分销及服务网络。 (2)财务协同理论 财务协同理论认为企业发生并购后能在财务方面给并购双方带来收益,主要表现为降低融资成本和破产风险。一方面通过利用收购企业更低融资成本的资金投资于目标企业更高收益的投资机会,或者内部资金能力较弱的企业获得较大的融资规模,使得并购后企业的内部资本成本更低,资金利用效率更高。另一方面随着并购后企业资本的扩大,企业破产给债权人带来的风险会降低,资金不足的企业可以利用资金能力较强的企业的现金流弥补缺口,进一步降低破产的风险。 (3)管理协同理论 管理协同理论认为并购产生的原因在于市场中存在着管理低效或经营潜能未被充分开发的企业,而拥有高效管理团队的企业能够通过并购充分利用过剩的管理资源,带动目标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这种现象也称为“效率差异化理论”。该理论有两个基本假设:一、并购方的管理资源有剩余并且具有不可分割性。如果并购方的管理资源并没有剩余,已经得到了充分利用,或者并购方的剩余管理资源具有可分散性,可以轻易释放,并购没有必要。但是如果管理层是一个整体且不可分割,那么解散多余的人力资源并不可行。二、对于目标企业来说,其管理的低效率可以通过外部管理层的介入和增加管理资源的投入而得到改善。#但是,直接雇佣管理者可能并不有效,因为良好的企业集团管理不仅仅需要几个管理者,更需要一个有效的管理团队,而即使再有能力的空降人员也无法保证在短时期内组织机构能有一个有效的管理团队。 案例8.1[8]: 在20余次并购中,海尔认为对青岛红星电器公司的兼并是最成功的一次,海尔利用自己的品牌和管理模式等知识资本运营策略,就在短时间内使红星扭亏为赢。 海尔的OEC (Overall Every Control andClear)管理理念要求企业员工全方位地对每天、每人、每件事进行清理、控制。由于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员工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员工对海尔的管理方法不可能马上接受。为此,以柴永森为首的新领导班子抓住发生在员工身边的典型事例,引导人们自觉地转变观念。一天,洗衣机生产车间质检员范萍由于责任心不强,造成选择开关插头插错和漏检,被罚款50元。过去发生质量问题都是罚一线工人,但是用海尔的管理观念来看,当事者的上级领导更应当承担责任。针对这件事,他们利用《海尔报》,开展了《范萍的上级负什么责任》的大讨论。以此为出发点,督促下级部门迅速处理企业数年来的洗衣机库存返修问题,但拖拉惯了的下级部门没有按期照办,柴永森为此引咎自罚了500元。全新的海尔管理模式使红星人受到震撼,尤其是广大干部真正认识到了管理的差距与不足。 此外,新领导班子还组织员工分批参观海尔电冰箱等企业,他们亲眼目睹海尔科学有序的管理现场和集团的管理模式,寻找自身的差距。海尔现场管理的精髓是“责任到人”、“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而红星公司现场管理的最大弊病就是责任不清。参观回来后,各分厂开始严抓现场管理,落实每人、每事、每天的责任,分厂领导每天至少有6小时在现场,抓薄弱环节,解决实质问题。过去现场管理较差、各种物品乱堆乱放的总装分厂,现场面貌从此变得整洁有序。 红星公司在划归后不久,通过引进海尔竞价模式,使每台海尔5 公斤洗衣机的配套成本降低15.3 元,按每年60 万台产量计算1年可降低成本近1000 万元。在划归后的第3 个月,公司扭亏为盈;9 月盈利2 万元,10 月盈利7.6 万元,11 月盈利10多万元,12 月盈利150 多万元,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该公司洗衣机销量从1995 年7 月份的全国第7 位上升为同年年底的第5位,全国市场占有率增长3.7%。1995 年该公司共出口洗衣机8.2 万台,创汇1230 万美元,位居全国洗衣机行业首位。1996年海尔洗衣机一次性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认证;荣获中国洗衣机“十佳品牌”第一名;出口量全国第一。 2.多元化经营理论 多元化经营理论认为企业通过并购其它行业中的企业实行多样化的经营有助于分散管理者和其他雇员工作风险,保护组织资本和声誉资本以及有利于获得财务和税收方面的好处。 首先,相对于在资本市场上可以对许多不同的公司进行分散投资的股东而言,企业的雇员分散其劳动收入来源的机会却十分有限。企业员工的大部分知识都是在为公司工作的过程中获得的,而这些知识只对本公司有价值,对其他公司而言并无价值,即专属知识。公司雇员由于具有专属知识,一般在其现有的工作中都要比在其他公司中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并得到更高的报酬。因此,他们看重工作的稳定性以及更多的获取专业知识和提升的机会。公司多元化经营可给管理者和其他雇员以工作的安全感和提升的机会,并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降低劳动力成本[9]。其次,在现代公司理论中,公司中有关雇员的资料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积累。这些资料在某种程度上是公司专属的,这些资料可能用来将雇员与工作岗位进行有效的匹配,或者在特定的工作中对雇员进行有效搭配,在公司形成了有效的经营团队。当公司被清偿时,这些队伍被破坏,该组织机构的价值也随之失去。如果公司采取多元化经营策略,这些队伍便可以从没有利润的商业活动中转移到正在发展和盈利的业务活动中去。因此多元化经营可以保证公司业务活动的平稳有效过渡以及公司团队的连续性[9]。再者,由于公司拥有声誉资本,顾客、供应商和雇员将利用这一资本与公司建立联系。声誉资本是长期通过公司所特有的对广告、研究与开发、固定资本、人员培训以及机构发展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多元化经营有助于保护公司的声誉资本,但其在公司被清算时便不复存在[9]。最后,多元化经营可以降低因并购而引起的现金流量的波动从而提高公司的负债能力(Lewellen,1971)。因为多元化企业可以凭借所有的经营业务偿付债务,不完全相关的各业务组合在一起可以缓解因某些原因导致的某一项业务现金流上的波动风险,而不会使得其他业务现金流受到影响。因此,合并后多元化经营的公司的负债能力要大于合并前单业务经营的公司的负债能力之和,表现出的是可以拥有更高的资产负债率,由于利息税盾的存在使得多元化经营的公司发生更少的应纳税额,这将给公司的投资收入带来税收节省。此外,多元化经营的另一个税收优势在于可以减轻税法对单一企业收益与损失的非对称性处理带来的税收侵害,Majd和Myers(1987)指出,非多元化企业处于税收劣势的原因是当企业收益为正时,企业要向政府交税;而当企业收益为负负时,企业不会得到政府的任何补偿,而多元化经营的企业由于项目之间的风险不相关,完全可以拿某些项目的损失冲减另一些项目的收益,因此,多元化经营的应征税收相较于各单位各自经营而言更少,对企业来说也更有利。 企业多元化经营可以通过内部发展或外部并购两种方式实现,然而由于通过外部并购能够快速地实现多元化经营,取得先机,因此,并购一般都要优于内部发展。 3.战略重组理论 战略重组理论认为,公司的战略重组强调时机选择问题,进行并购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迅速获取外部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快速占领市场。虽然新的能力和新的市场可以在内部得到发展,但时机的选择对于获得成长的机会十分重要。通过并购对公司结构调整的速度要快于内部发展的调整速度,并且还存在实现管理协同效应的机会。虽然竞争性的并购意味着公司通过并购所获得的净现值会比较小,但如果公司能够充分利用管理和财务协同效应提供的机会,成为净现值为正的额外投资的基础的话,那么通过并购实现战略重组以适应市场需要就仍然可能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9]。除了以上三种理论外,学者们还提出了无效管理者替代理论、价值低估理论等。无效管理者替代理论本质上与管理协同效应相同,而价值低估理论的阐述也依赖于上述的效率理论。 二、代理理论 Jensen&Meckling(1976)首先提出了委托代理理论,他们认为在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前提下,公司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不一致产生了代理问题。股东的目标是股东利益最大化,但管理者作为企业的代理人,目标是获得更好的管理报酬、更好的物质享受。当管理者仅仅拥有很小一部分企业股权时,拥有大部分股权的所有者承担了大部分代理成本,企业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相互利益的不协调发展成为了代理问题。委托代理理论对企业并购动因的解释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9]: 一是并购可以降低代理成本。组织和市场方面的机制可以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控制代理问题。Fama&Jensen(1983)认为当公司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时,可以通过决策的执行与决策的管理加以分离来实现限制代理人权利的目的,从而尽量减轻公司的代理问题。同时,股票市场作为一种外在机制对管理者起到了外部监督的作用。很显然,股价的波动能够真实地反映管理者的能力,股东的用脚投票直接评判出管理者的优劣。但如果代理问题比较严重,上述手段都不能够有效地控制代理问题时,Manne(1965)认为收购不失为一种控制代理问题的外部手段。通过要约收购或代理权之争能够使得外部管理者战胜现任的管理者,从而达到改善管理、提高效率的目的。 二是自由现金流量假说。Fama&Jensen(1986)提出的自由现金流假说认为管理者和股东之间存在的自由现金流支出方面的冲突是并购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他们指出,自由现金流量是企业代理问题的一个突出方面,减少自由现金流量可以很大程度上削弱管理层掌控多余现金流量的能力,从而缓和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并购则是一个减少企业自由现金流量的理想选择。 三是管理主义动机。Mueller(1969)认为代理人的报酬取决于公司的规模,因此代理人具有扩大公司规模的动机,手段之一便是并购。这一观点与并购可以降低代理问题相对,这一观点认为并购本身实际就是代理问题的表现形式,而不是解决办法。因为公司管理层可能会为了其自身利益而做出损害股东利益的并购决策。 四是管理层自负假说。Roll(1986)提出的自负假说认为,并购企业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盲目乐观,导致其高估目标公司的价值,在没有收益的情况下,仍然执意进行并购。这意味着虽然企业管理者的意图是增加企业的资产,但其决策违背了股东的利益,高估目标企业价值导致了错误并购。这一理论的提出,从另一方面增加了人们对企业并购动机的认识:某些并购行为是管理者自以为是的结果。 三、税收优惠理论 有学者提出一些公司并购的动因可能是出于税收最小化机会方面的考虑。该理论认为为了获得税收方面的好处而进行的并购活动是一种存在于企业与政府之间的“零和游戏”。依靠并购活动,被收购企业税收属性可能会转移到收购企业,被收购企业的股东也有可能延迟支付资本利得税。例如,一个有累计亏损和税收减免优惠的企业,可以通过与有正收益的企业相联合,通过合并纳税,实现收益与亏损的相互抵补,进行合法避税。又如,一个内部投资机会较少的成熟公司可以收购一家成长型公司,因为成长型公司没有或只有少量的股利支持,但要求有持续的资本性或非资本性开支。收购公司可以为目标公司提供必要的资金,而不是在向股东支付鼓励时以税收方式流向政府[9]。 |